請輸入關鍵字
JIC Investment Forum
JIC投資沙龍第五期 | PPP領域投資與發展
伴随國務院一紙公文——“43号文”的發布,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号角再度吹響。一年來,山東、廣東、河南等地政府積極響應,推出衆多公共設施與基礎建設項目,水務、交通、環保領域成爲焦點,咨詢、金融、法律行業迅速跟進,投資格局深刻改變,PPP成爲大衆熱點與焦點。目前PPP模式熱度仍在,卻也逐步沉澱出冷靜思索。比如,部分PPP項目在落地實施時遇到坎坷,财政部正推進第二批PPP示範項目落地;PPP模式研究繼續深化,銀行、信托、保險積極設計産品,在更多領域探索參與機會。在PPP模式“保衛期”,如何促成項目落地,如何在PPP相關領域淘金,是這場經濟領域的結合向我們提出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将成爲推動其延續和發展的關鍵。

2015年9月12日,JIC投資沙龍——“PPP領域投資與發展”在京舉辦。這場沙龍,邀請部委領導、商界巨擘、投資精英與會論道,以專業、前沿之視角探讨PPP領域的發展大勢與投資機會,爲PPP模式的未來發展提供啓示與指引。
Event Live
活動現場實況
Viewpoints
嘉賓觀點
  • 劉健(财政部金融司巡視員)
    借JIC投資沙龍的機會,我想講四個個人觀點:

    第一,推廣運用PPP模式是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也是公共服務領域制度完善和創新的需要。在目前經濟新常态,尋找有效投資是關鍵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兩條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增加公共服務和公共投資。傳統的公共服務主要依賴于政府投融資,但這種模式重投入輕産出、重建設輕運營,影響了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PPP模式成爲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政府投入方式的重大變革。公共部門獲得了穩定的長期服務,私人部門獲得可靠的長期收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

    第二,關于PPP項目落地。最近關于PPP有很多報道題目是“興趣多,落地少”。大家習慣了傳統模式下項目的100%落地,但事實上PPP項目改變了政府一言九鼎的狀态,有了投資者的外部約束,市場認可成爲PPP項目落地的關鍵。所以說對PPP項目的落地我覺得要換一個角度,更多看質量,不是看數量。解決PPP落地問題不是财政部門發個文、從上到下就能解決的,而是從裏到外,在項目層面做大量細緻專業性的工作。

    第三,如何改善PPP項目融資。PPP有股本融資和債務融資兩個部分。從股本融資角度來說,單一組成結構很難承擔大量PPP項目的實施,必須鼓勵機構投資者進入這個領域,比如保險公司、養老金機構。PPP投資本身具有穩定收益抗通脹的特性,适合需要長期穩定适度回報的機構投資者。從債務融資角度,比如傳統貸款公司基本靠抵押品、質押品、擔保,公司負債率比較高、融資比較難。我們财政部出台PPP的合同指南的時候,貸款、質押品可以轉移到新的投資者身上,通過這個手段控制貸款的風險。

    第四,PPP長期發展的制度保障。看國外案例都是法律比較健全、政府行爲較強。PPP如果在中國得到較好實施,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加PPP項目管理透明度。這些制度建設對于穩定社會資本、建立公衆信心非常重要,财政部也在積極推動相應的工作。
    焦小平(财政部PPP辦公室副主任、PPP中心副主任)
    積極規範推進PPP工作
    今天我想談四個問題:PPP的整體講述;目前PPP模式的綜合改革包括哪些方面;PPP是穩增長、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從财政部角度,如何建立規範透明的PPP市場。

    PPP是一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的手段。對穩增長而言,PPP的特質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穩增長高杠杆是PPP具備的。第二,風險可控,我們防止PPP成爲變相融資平台。第三,PPP的積極财政政策是可持續的。對調結構而言,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結構、城鄉結構和産業結構的調整作用。對惠民生而言,政府沒錢可以辦事,少花錢多辦事,老百姓提前享受。對促改革而言,PPP之所以好在于隻要開放就有活力,隻有競争才有效率。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統一規範的PPP市場。這主要包括制度建設、機構建設、示範項目三個層面。制度建設包括法律、政策、指南、合同、标準等諸多方面。機構能力建設方面,包括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财政部牽頭,各部門分工協作、優化服務;成立PPP專門機構PPP中心;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的作用;提高社會資本責任意識。

    PPP是新的現象、新的文化。一方面,PPP凝聚着法治文化和契約精神;另一方面,PPP是市場文化,市場發揮着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輔助型作用。從财政部而言,我們創造環境、确立标準、解決糾紛,我們不做運動員。PPP的發展需要三種合作——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政府之間的合作、政府和民衆的合作。
    劉永政(首創集團副總經理,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環保産業PPP投資模式的實踐
    在環保産業領域,PPP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因爲環保項目本身具備PPP的項目适應性,具有公益性的一面。作爲水務環境的企業,首創集團在國内和國際都做了諸多布局,也發現随着PPP模式的開展,以往投資拉動型的市場擴張方式可能逐漸衰弱,以技術、信息化、标準化、智力化能力爲主導的運營管理能力将成爲PPP項目能否持續、長久、穩定、有效運行下去的重要關鍵點。

    同時依據我們的經驗,環保領域的PPP項目還存在一些困惑和問題:第一,很多地方把PPP當做圈錢的方式,我們理解更重要是效率和機制,PPP方式解決的是政企關系、市場機制和效率問題。這種理解需要不斷推進。第二,資金錯配。資金錯配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PPP項目往往前期投入很大、收益回報很低,如何進行合理的政府補貼?另一個是運營成本很難做到調價公示。第三,政府和企業間的互信問題。最第四,風險共擔和責任承擔。
    劉健
    (财政部金融司巡視員)
    焦小平
    (财政部PPP辦公室副主任、PPP中心副主任)
    劉永政
    (首創集團副總經理,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馮麗英(中國建設銀行養老金業務部總經理、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籌備組負責人)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中的養老金投資
    養老金作爲投資資産的屬性兩個方面:首先,高安全性。資金的保值增值是養老金資産的投資中的第一原則,與此同時它承受風險的能力相當低,極高安全性是養老金投資的第一特征。其次,養老金追求長期穩健的價值回報,秉持資金的持久性和安全性的投資而不是短期的市場投機。

    PPP模式跟養老金的投資特點具有相同的契合度。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單純的股票型債券資産投資資産配置很難規避宏觀經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利用基礎設施投資與傳統資産較低的相關性來平滑組合收益波動,成爲了資産管理行業的共識。目前國内養老金投資較少,但随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運營以及職業年金的建立,規模增長迅速的養老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也将快速增加,養老金與PPP合作模式發展空間巨大。

    在今後的投資中,我們認爲要加強三個方面的聯系、合作與互動:第一個層面是國家層面,包括政策層面、機制體制建設方面的完善,以及政策宣導和投資者教育;第二個層面是地方政府層面,做到項目公開公平公正,以及公衆監督機制的建立健全;第三個是機構層面,選擇專業專注、風險管理好的機構。
    和建生(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葛洲壩集團在PPP領域投資中的經驗
    對企業而言,PPP模式是适應宏觀經濟形勢、轉變商業模式的重要途徑。同時,PPP項目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業務前景:預計未來幾年PPP項目的市場規模不會低于2萬億,尤其是對建築企業而言,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帶動下的“一帶一路”,高達6萬億美元的項目多以PPP模式實施。

    根據我們的經驗,企業開展PPP業務應具有以下幾個必備條件:第一,具有實施PPP項目的資金保障;第二,具有項目投資建設及營運管理的經驗;第三,具備大項目施工總承包的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力。

    另外,由于PPP前幾個發展階段在人員、機構、經驗、制度等方面存在短闆,PPP項目存在簽約率不高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努力:第一,建立健全PPP項目的法律體系,确立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原則、範圍、模式以及工作機制、投資融資、政府職能等内容。第二,提高項目的透明度開放度,大家對PPP項目能夠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第三,促進資本市場的成熟,融資渠道要打通。第四,提高配套收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第五,加大責任追究和執行力度。
    馮麗英
    (中國建設銀行養老金業務部總經理、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籌備組負責人)
    和建生
    (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健(财政部金融司巡視員)
借JIC投資沙龍的機會,我想講四個個人觀點:

第一,推廣運用PPP模式是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也是公共服務領域制度完善和創新的需要。在目前經濟新常态,尋找有效投資是關鍵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兩條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增加公共服務和公共投資。傳統的公共服務主要依賴于政府投融資,但這種模式重投入輕産出、重建設輕運營,影響了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PPP模式成爲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政府投入方式的重大變革。公共部門獲得了穩定的長期服務,私人部門獲得可靠的長期收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

第二,關于PPP項目落地。最近關于PPP有很多報道題目是“興趣多,落地少”。大家習慣了傳統模式下項目的100%落地,但事實上PPP項目改變了政府一言九鼎的狀态,有了投資者的外部約束,市場認可成爲PPP項目落地的關鍵。所以說對PPP項目的落地我覺得要換一個角度,更多看質量,不是看數量。解決PPP落地問題不是财政部門發個文、從上到下就能解決的,而是從裏到外,在項目層面做大量細緻專業性的工作。

第三,如何改善PPP項目融資。PPP有股本融資和債務融資兩個部分。從股本融資角度來說,單一組成結構很難承擔大量PPP項目的實施,必須鼓勵機構投資者進入這個領域,比如保險公司、養老金機構。PPP投資本身具有穩定收益抗通脹的特性,适合需要長期穩定适度回報的機構投資者。從債務融資角度,比如傳統貸款公司基本靠抵押品、質押品、擔保,公司負債率比較高、融資比較難。我們财政部出台PPP的合同指南的時候,貸款、質押品可以轉移到新的投資者身上,通過這個手段控制貸款的風險。

第四,PPP長期發展的制度保障。看國外案例都是法律比較健全、政府行爲較強。PPP如果在中國得到較好實施,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加PPP項目管理透明度。這些制度建設對于穩定社會資本、建立公衆信心非常重要,财政部也在積極推動相應的工作。
焦小平(财政部PPP辦公室副主任、PPP中心副主任)
積極規範推進PPP工作
今天我想談四個問題:PPP的整體講述;目前PPP模式的綜合改革包括哪些方面;PPP是穩增長、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從财政部角度,如何建立規範透明的PPP市場。

PPP是一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的手段。對穩增長而言,PPP的特質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穩增長高杠杆是PPP具備的。第二,風險可控,我們防止PPP成爲變相融資平台。第三,PPP的積極财政政策是可持續的。對調結構而言,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結構、城鄉結構和産業結構的調整作用。對惠民生而言,政府沒錢可以辦事,少花錢多辦事,老百姓提前享受。對促改革而言,PPP之所以好在于隻要開放就有活力,隻有競争才有效率。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統一規範的PPP市場。這主要包括制度建設、機構建設、示範項目三個層面。制度建設包括法律、政策、指南、合同、标準等諸多方面。機構能力建設方面,包括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财政部牽頭,各部門分工協作、優化服務;成立PPP專門機構PPP中心;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的作用;提高社會資本責任意識。

PPP是新的現象、新的文化。一方面,PPP凝聚着法治文化和契約精神;另一方面,PPP是市場文化,市場發揮着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輔助型作用。從财政部而言,我們創造環境、确立标準、解決糾紛,我們不做運動員。PPP的發展需要三種合作——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政府之間的合作、政府和民衆的合作。
劉永政(首創集團副總經理,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環保産業PPP投資模式的實踐
在環保産業領域,PPP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因爲環保項目本身具備PPP的項目适應性,具有公益性的一面。作爲水務環境的企業,首創集團在國内和國際都做了諸多布局,也發現随着PPP模式的開展,以往投資拉動型的市場擴張方式可能逐漸衰弱,以技術、信息化、标準化、智力化能力爲主導的運營管理能力将成爲PPP項目能否持續、長久、穩定、有效運行下去的重要關鍵點。

同時依據我們的經驗,環保領域的PPP項目還存在一些困惑和問題:第一,很多地方把PPP當做圈錢的方式,我們理解更重要是效率和機制,PPP方式解決的是政企關系、市場機制和效率問題。這種理解需要不斷推進。第二,資金錯配。資金錯配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PPP項目往往前期投入很大、收益回報很低,如何進行合理的政府補貼?另一個是運營成本很難做到調價公示。第三,政府和企業間的互信問題。最第四,風險共擔和責任承擔。
馮麗英(中國建設銀行養老金業務部總經理、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籌備組負責人)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中的養老金投資
養老金作爲投資資産的屬性兩個方面:首先,高安全性。資金的保值增值是養老金資産的投資中的第一原則,與此同時它承受風險的能力相當低,極高安全性是養老金投資的第一特征。其次,養老金追求長期穩健的價值回報,秉持資金的持久性和安全性的投資而不是短期的市場投機。

PPP模式跟養老金的投資特點具有相同的契合度。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單純的股票型債券資産投資資産配置很難規避宏觀經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利用基礎設施投資與傳統資産較低的相關性來平滑組合收益波動,成爲了資産管理行業的共識。目前國内養老金投資較少,但随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運營以及職業年金的建立,規模增長迅速的養老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也将快速增加,養老金與PPP合作模式發展空間巨大。

在今後的投資中,我們認爲要加強三個方面的聯系、合作與互動:第一個層面是國家層面,包括政策層面、機制體制建設方面的完善,以及政策宣導和投資者教育;第二個層面是地方政府層面,做到項目公開公平公正,以及公衆監督機制的建立健全;第三個是機構層面,選擇專業專注、風險管理好的機構。
和建生(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葛洲壩集團在PPP領域投資中的經驗
對企業而言,PPP模式是适應宏觀經濟形勢、轉變商業模式的重要途徑。同時,PPP項目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業務前景:預計未來幾年PPP項目的市場規模不會低于2萬億,尤其是對建築企業而言,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帶動下的“一帶一路”,高達6萬億美元的項目多以PPP模式實施。

根據我們的經驗,企業開展PPP業務應具有以下幾個必備條件:第一,具有實施PPP項目的資金保障;第二,具有項目投資建設及營運管理的經驗;第三,具備大項目施工總承包的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力。

另外,由于PPP前幾個發展階段在人員、機構、經驗、制度等方面存在短闆,PPP項目存在簽約率不高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努力:第一,建立健全PPP項目的法律體系,确立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原則、範圍、模式以及工作機制、投資融資、政府職能等内容。第二,提高項目的透明度開放度,大家對PPP項目能夠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第三,促進資本市場的成熟,融資渠道要打通。第四,提高配套收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第五,加大責任追究和執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