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定位相比方向更加明晰。
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成为近十年来制造业比重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制造业比重回升显示了制造业对维持经济稳定的作用。一方面,“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被写入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社会对制造业的投资和贷款支持力度加大,2021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3.5%,高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也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以前的“大而不强”转变为“大而有韧性”,摆脱了以前靠中低端产品以量取胜的生产模式。疫情的冲击让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显现出来。但总的来看,产品质量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把我们的工业制造推向中高端。
在工业制造相关领域上的投资,我们应坚持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关注未来确定性强、空间大、赛道好的新兴先进制造产业方向,挑选那些创新驱动和具有自主核心优势的成长型科技制造企业。例如:寻找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下新基建的投资机会,寻找双碳背景下能源革命的投资机会,寻找国际局势紧张背景下国产替代的投资机会等等。
二、鼓励居民消费升级扩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报告还提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同时,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重要的一个篇章。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近两年,居民消费受疫情影响恢复相对滞后。目前,消费的增速还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尤其是密接型的生活服务消费,像旅游、餐饮、住宿、演出等等还非常困难。但中国消费的潜力不容忽视,中国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44%,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另外,中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但由于供给水平跟不上,抑制了部分消费潜力,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举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文化和消费的表述与往年报告中的相关表述差异不大,表明国家对于消费升级、品质提升、文化消费融合一贯的支持态度。
由于流量红利消退、上市道路受阻等一系列因素,消费领域的投资在2021年上半年火热之后急转直下。但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中国消费崛起是必然,不会因为投资市场的暂时遇冷就停止发展。未来5-10年,中国将出现更多大的消费品公司,在各个领域来挑战甚至取代可口可乐、耐克、欧莱雅、苹果、特斯拉等国际品牌。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里十分火热的“国潮文化+新消费”的组合,也将逐渐破圈,走向大众舞台。因此我们认为,在消费领域的投资也应顺应潮流、转型升级,“文化+消费”“科技+消费”的融合发展都是未来有增长潜力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