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建投华科:AI初创企业要争取养活自己
2018-09-12 财新网

       “没有资本的助推,产业并不会完成升级,” 对于目前市场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AI)公司估值普遍过高的问题,建投华科董事总经理戴燚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许多创业者和企业都认为目前AI公司的估值偏高,但这是资本帮助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AI技术门槛逐步下降的基础上,AI向产业落地才刚刚开始。头部大型AI企业更容易融资,同时,小型初创企业仍然有机会做一些尝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构成了智慧互联产业发展的基础领域,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助推力。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如何让技术落地产业,真正赋能民生和生产才是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投入是帮助技术走向应用、走向产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建投华科是中国建投旗下专注于信息产业投资的投资实体。2016年6月,因其下属的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智路资本以27.5亿美元高价收购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业务部Nexperia而受到市场关注。此外,在信息技术领域还投资了AI 解决方案公司地平线、首汽约车、南京莱斯、思特奇等企业。

       财新记者:怎么看到现在市场认为AI创业公司估值虚高,未来价格会回落的观点?

       我认为估值虚高的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点很多创业者、企业家都承认。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个产业来讲,人工智能如果没有资本的大力支持,不会助推到下一阶段落地产业。所以,虚高的资本或许客观上帮助了产业的发展。从资本回报来讲,尽管价格虚高,投资机构仍然可以收回投资。做的比较好的AI公司目前的资金情况都良好。现在的现象是,头部企业,大者恒大,强者恒强,越是头部企业越容易融到资,犯错的概率也会小一些。

       财新记者:市场也认为AI领域有泡沫,AI公司创业热潮是否进入冷静期?众多小型初创创业企业在目前处于怎样的竞争?

       AI领域主要还是技术导向,不像P2P行业面临监管的风险,也不像另外一些炒作行业会突然垮下去。不过目前也确实看到很多小企业有些同质化,一些领域的技术门槛在降低。我认为在不断竞争,不断经历市场化的考验后,一定会是弱者被淘汰,但是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并没有出现雪崩式的反应,小的初创企业还有一定的时间。

       财新记者:此前经过技术的积累,AI公司已经开始把技术落地产业。但是盈利模式仍不清晰,AI企业当下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从研发角度来讲,横向比较各家AI公司目前的技术水平,算法更新迭代水平都差不多,或许其中一家领先半年,但是差距都不是很大。AI公司现在最需要的是用钱积累数据,学习、处理和积累数据就是目前手头最要紧的苦活。

       比如说做自动驾驶的公司,需要在路上进行试跑,这是需要耗钱的。自动驾驶需要不停地积累数据,其中,数据的清洗和标注需要花钱,每次纠错、重新训练来增强它的算法逻辑也需要大笔投入。这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技术向产业学习,向产业赋能的必经之路。

       从应用角度看,现在是AI应用的起始元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AI企业在应用层面做得不错。但是,从公司整体营收的角度上看,AI核心技术获得的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或许10%都不到。尤其是一些涉及政府订单,比如智慧安防一类的大项目,主要的预算花在采购硬件设备,其中服务器、摄像头是很容易量化的,但是像芯片、AI和软件在一个解决方案订单里值多少钱,目前市场化还很不健全。而作为资本方,我们现在就是要帮助这些提供重要的AI算法、芯片等的公司存活下来。

       财新记者:资本应该如何帮助所投的公司走过这个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阶段?

       AI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对接市场落地,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需要时间和反复的迭代。在目前这个阶段,有经验的集成商帮助AI公司做到特定行业里去,有落地应用就会走得比较快。投资者和产业对集成更有经验,应该结合AI技术公司一起实施。例如,中国建投旗下的建投华科下面有4到5个软硬件平台,通过超过20年的经验积累,对应的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这些子板块有很多渠道和经验,把这些分享给已投的企业,会帮助他们在寻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前做好做大。

       财新记者:初创企业在盈利之前要持续靠融资支撑下去,但是投资人的终极的目的是要盈利,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毫无疑问,所有的投资机构都需要盈利,建投华科更是要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相比一些市场募集来的自有基金,我们对于逐利性的回报,或者中途撤退式的回报,看得更淡。其实不论谁投资,AI公司首先要把自己把业务做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此基础上,建投华科有一些渠道,可以帮助企业在沟通2B(面向企业级)和2G(面向政府级)的订单时更加顺畅。

       除了利用既有资源帮助AI公司拓展一些渠道和业务;投资人还可以帮创业企业完善解决方案。比如投资机构可以给所投企业分享一些资源,例如建投华科了解金融行业,那么金融行业的安防解决方案就可以交给我们旗下的企业做。这样可以加快帮企业获得足够的收入,尽快达成盈亏平衡。

       短期来看,初创AI公司还会烧几年钱。其中有一些公司号称今年能够盈利,或者明年IPO,我觉得有待商榷。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尽管目前这个阶段亏钱,但依然是有价值的。中期来看,初创企业的重要任务依然是投入技术研发,发展业务,争取要养活自己。

       财新记者: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新的AI创业公司吗?创业公司的格局会向头部集中吗?

       对于AI公司,我认为还会逐渐增多,只是增速会放缓,但数量的增多是趋势。AI公司主要是技术导向的,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语音识别的算法已经很常见。尽管图像识别技术比语音识别发展晚了几年,技术门槛也同样在快速降低。

       近些年芯片企业情况也类似。结合其他因素,我们看见,各种类型的AI技术门槛急速下降,创业的机会就增多了,现在很多小软件团队开始做2C(面向消费者)的、没有其他外延式技术要求的生意。这些团队一般规模不大,一年可能赚两百万,团队分成。因为对个人有利可图,这样的小团队的AI初创企业,数量还是会增加。

       与此同时,在竞争和市场淘汰中,瞄准最高端和最难的技术突破的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少。比如现在的自动驾驶仍是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对技术和资本的投入都很高,小型AI创业公司没有资源和能力进入这样的领域。即使目前市场中融资情况较好规模较大的AI公司,要做成现象级的公司,也需要不断积累和市场培育,还是有一定的挑战。

 

Related reading
相关阅读